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臨床隨行序

為「醫勞盟新書-臨床隨行,走出白色斜塔的陰影」寫序

謝豐舟

第一做醫生,第二賣冰?

日昨偶遇蔡宏斌醫師,他請我為新書寫序。退休後櫻櫻美代子,為了減緩腦子退化,寫寫文做頭腦體操,也是良方,因此一口答應。

本書內容是許多青壯年醫師近年來發佈在醫勞盟網站的執業心聲,其中頗多不平和心酸之處。蔡醫師希望從這些血淚心聲中,整理出一些頭緒,譲大家可以從中尋找解惑解憂的出路。畢竟,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達爾文的「天擇説」指出:供養生物族群生存的資源總是不夠,生物若具備某些有利於生存的條件,即使十分微小,可能就會促進族群的生存繁衍。反之,則可能導致族群滅絕。

自有生物以來,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嚴苛競爭,考驗和生死存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實是例外。俗諺說:台灣沒有三日的好光景,就是此意。醫界自不例外,如何自救,如何另謀出路,才是生物求生存的正道。

「醫勞盟」這個名稱十分忠實地指出一條醫界自救之道。

醫勞盟=醫生是勞工,要聯盟自救。

在台灣,由於健保成為惟一買家,遊戲規則和價格訂定隨它高興,種種行政管銷費用由它先肆意取用,再加上醫療高科技化和政策的引導,醫院嚴重大型化,以致有百分之七十的醫生受僱於大型醫院,成為自主性有限的受僱者,於是醫生就不得不成為勞工,不再是去觀念裡「第一做醫生,第二賣冰」的美好時光。

只是醫學教育鮮少正視此一鉅大變動,仍然沿襲過去的傳統,強調「人文倫理,悲天憫人」,也因此造成年輕一輩醫生的困惑,苦悶和不滿。

最近我常問同仁幾個問題:

台灣社會是「姓資」還是「姓社」?
台灣的住宅是「姓資」還是「姓社」?
台灣的醫療是「姓資」還是「姓社」?
醫生是「資方」或是「勞方」?

在台灣的醫學院裡,大概沒有人認為這些是需要討論的議題。然而,醫療絕對是社會活動的一環,社會大環境,大趨勢絕對會顯着地影響醫療。美國醫學院協會於2011年11月出版一份報告,針對未來醫生需要什麼樣行為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提出建議,做為醫學教育修訂教學課程的指南。

目前,台灣的情況是:

資本主義的社會。
社會主義的醫療。
資本主義的住宅。

醫生除部份自行執業者是資方之外,那些和立即的生死存亡有關科別的醫生,都是受僱於大型醫院的勞方,勞動條件和待遇都是老闆說了算,自主性低卻要承擔所有旳㗨療責任。自主性,報酬和責任必須相當,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在醫療方面卻明顯失衡。醫界惟有弄清楚自身的地位和處境之後,才能明確地去向社會大眾訢求,爭取自己的權益,讓自己有穩定良好的工作環境,也才能幫助病患。就像我鼓勵好幾個罕病的病友會,如唐氏症病友會,結節硬化症病友會,神經母細胞瘤病友會⋯⋯:「自助,人助然後助人」。記住,團結才有力量,個人只是以卵擊石。波蘭的團結工聯就是例子。

醫勞盟可以說體現了我前述的觀察和思考。希望這樣旳思惟能確實地融入醫學生的教育和養成過程,讓有志從事醫療的學子對自己的生涯能有清楚的認知,一旦選定方向就要堅持下去,(不過,最好能有個富爸爸)同時能夠合力爭取自己的應有權益,或是另謀出路,不要自怨自艾,苦悶鬱卒,浪費生命。

醫學是一門生物學,因為人是生物,醫生和病人也都是生物,而生物界本來就是橫逆(adversity)不斷,惟有勇者智者才能生存下去。

謝豐舟。2014-09-10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