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台大醫院母乳哺育門診紀實

母乳哺育門診為國家政策“推動婦女整合門診”的一環,亦為解決國安問題「少子化」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院母乳哺育門診結合婦產科醫師,國際哺乳顧問(ICBLC),乳房超音波及乳房外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提供哺乳婦女客製化的解決方案。這種作業模式在世界上若非絕無僅有,亦屬罕見,希望能為哺乳婦女提供周全的照護,也希望台大醫院的母乳哺育門診能推廣到全國,以盡台大醫院做為龍頭醫院的使命。

除了醫療部份之外,哺乳婦女最需要耐心的諮詢說明,示範,教導以及乳房之局部照護。此一工作非產科門診醫護人員所能勝任,因為每一案例可能需費時30鐘或更久的時間。目前本院之母乳哺育門診由本人和三位具國際哺乳顧問資格的護理師以志工的方式義務協助。坦白講,若無她們義無反顧的投入,且未領分毫報酬,本院的母乳哺育門診是不可能如此順暢運作,並博得相當的正面評價。

雖然本人與ICBLC人員均不支薪,但為了醫院的人事、空間等成本,仍應有所收入,是以前此己向院方申請自費醫令,視情況,在向來診者說明並簽屬同意書後,請其自付一千元諮詢費。每一來診者以繳費一次為原則,但複診時,若諮詢時間超過半小時,則會視情況再行收費。至於其他的檢查,用藥均使用健保。

此一諮詢費均歸入婦產部營收,本人與ICBLC顧問均未取分文。

實施以來,運作良好,惟以來診者日多,且僅有本人星期四上午一診,有時ICBLC人員須工作到下午2、3點。

在看診流程中,有一關鍵就是本人的跟診護士,因為本人門診尚包括一般婦科,產科病患以及其他醫師轉診的各種乳房疾病,所以跟診護士必須先詢問來診者情況,若純為哺乳問題者,就先行由ICBLC顧問處理,若有需要檢查或開藥,再由本人接手。因此,這位門診護士需要相當的經驗和判斷力。

目前跟診護士是採用每個月換班輪流的方式,雖然大部份跟診護士可以勝任,但難免有時會有不周之處。是以最好能有固定的跟診護士,將更能與團隊成員建立良好的協調與默契,。

經查這位病患去年七月就曾因哺乳問題來診,經本人看過,交由ICBLC顧問處理。目前她仍繼續餵乳,4月11日來診時,護士認為她的情況仍是哺乳問題,是以直接交由ICBLC處理,她來診時已超過12點,當時本人己看完所有病人,剩餘十餘位純屬哺乳問題之病患交由ICBLC處理,他們工作到底下午2點才結束。這位女士看診後,護士好心替他用自費結帳,而未用健保結帳,想替病人節省數十元,但反而造成病人誤會我們不讓他用健保看病。

檢討此次投訴案,本人希望

(1)母乳哺育門診能由固定護理人員跟診,俾更能熟悉狀況並與團隊人員充分合作。

(2)增設母乳哺育門診次數
乳房醫療之需求快速增加,台灣每年已有一萬例乳癌新病例,相關臨床工作日益膨脹。乳癌篩檢加上哺乳及其他乳房問題實非本院數位乳房外科醫師所能負荷,函需職司婦女健康的婦產科醫師投入。惟以本人雖已推動十餘年,設置了完善的乳房超音波作業,訓練院外婦產科醫師,並成立母乳哺育門診,不過本院婦產科始終消極以對,缺乏領導台灣婦產科界跨入乳房醫療的氣魄與勇氣。

近來本院婦產科住院醫師,已經未至本院乳房超音波室接受乳超訓練,反而是私人診所及其他醫學中心的婦產科醫師及技術員陸續前來受訓,顯見他們已感受到市場的強烈需求。希望本院婦產科能正視此一大趨勢,積極投入乳房醫療。


張桂玲護理長以帶病之身,除本職之個管師業務之外,以自己的時間投入母乳哺育門診。除了照顧本院來診病患之外,為了讓社會上眾多有母乳哺育問題的婦女有求助的管道,更設置「母奶共共流」臉書,經由現代年輕族群愛用的社會媒體,為他們解惑及指引解決問題的方法。

母乳哺育之婦女眾多,絕非台大醫院一家所能獨力負擔。解決之道在於建立廣泛的服務網絡,例如:鼓勵各醫院模仿本院成立其母乳哺育門診,並結合各地有良好訓練之專業人員,才是母乳哺育問題的全面解決方案。而如何實現此一方案,台大醫院責無旁貸,我們應建立可以運作的成功模式,供其他醫院學習,並透過專業教育及社會教育,以嘉惠全台灣為國育嬰的婦女和家庭。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